最近,北京的中产,开始流行“吃办公室附近的便宜自助”。在小红书、抖音里搜索“国贸自助”,会出现大量的“平价”字样,这些餐厅被称为“体制外食堂”。
无论你是身着上万元西装的商务精英,还是月薪3万的项目组长,或者是刚刚杀入职场的新晋实习生,在寸土寸金的国贸,一个随便叫点外卖都要40元起步的地方,这些“平价自助餐厅”,正努力承包打工人的午餐。

甚至,并不是都能在公开平台上搜索到,有的是藏在巷子里的炒菜小馆,因为生意不好干脆改成自助,没想到被附近的打工人口口相传,成为“午休天堂”;有的是藏在星级酒店里,和咖啡厅共享空间,用服务和环境“降维打击”;还有的是蛰伏于写字楼下的大型超市中,凉菜档口或小炒档口,用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的地理优势安抚被“班味儿”摧残的青年。
CBD的餐厅成本越来越高,价格越卖越贵,而与之相对应的,是白领们摒弃无效社交,变得越来越“理性务实”了。在社交媒体上,不少CBD的打工人,开始分享如何在工作之余寻找午餐的“价格洼地”。

在这种背景下,成人小饭桌在去年兴起,成为打工人午餐难题的一个新的解决方案,即通过社交平台联系附近消费者,以更家常、更实惠的方式提供午餐(甚至可以有一部分定制因素)。这一模式推出后火速流行,并在多个城市出圈。
后来,还出现了“写字楼小推车盒饭”的移动生意,当日上午现炒、人肉背回,聚焦写字楼进行各个楼层的“兜售”是其灵活的商业模式。比小饭桌更加“简单粗暴”,凭借便捷和实惠、烟火气也火了一阵子。虽然这两种模式,均因为食安隐患、配送半径有限等问题并未规模化发展,但其不约而同地指向同样的现实——打工人越来越“下不起”馆子了,写字楼商圈,呼吁更加具有性价比和烟火气的“接地气”餐饮。
有需求就有商机,今年,围绕在CBD周边的便利店们,也开始顺应年轻人餐标降低的趋势,加码“烟火气”了,一股“便利店+小食堂”的新兴潮流正在蔓延。比如广州珠江新城的711便利店开了首家“小食堂”模式的门店,售卖现制、现烤、现炸的产品,价格在9.9-22.9元之间;全家便利店也搞起了“全民食堂8.8元起”……
群狼环伺下,打工人的“性价比午餐需求”正在瓜分。具有“地缘优势”的超市、夫妻小馆、星级宾馆也都“坐不住”了。
此外,残酷的价格战正冲击餐饮行业,面对普遍降价的写字楼连锁品牌,不少个体户直呼“打不过”。“海底捞、呷哺、乡村基、西少爷都降价,连和府捞面都高调官宣降价了,这种情况下,价格战已经打到底了。你就说米村拌饭吧,20元吃饱的模式,对于同行来说就是一个秒杀。这几天和同行聊天,不少人都说,现在选址,不能挨着米村,挨着就会很惨。”